1、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有哪些?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提出的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原則,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和黨的建設方面做出的不朽貢獻,他對社會主義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的正確思想,都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都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即創立了一條思想路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探索了三條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獨特的革命道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三套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國式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中國式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
2、什么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三大優良作風是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風、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它是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總結概括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中形成的全黨統一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顯著標志。
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作風。
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是指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和黨內外的群眾結合在一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一切為了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正確處理和有效地解決黨內矛盾,克服缺點,糾正錯誤的科學方法。
3、什么是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黨的科學的領導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這是由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八十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黨,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
4、什么是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主集中制由列寧最早提出,概括地說,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黨章》對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條基本原則: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上級組織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5、什么是黨的干部路線、原則和方針?
黨的干部指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由共產黨員出任的機關、團體、軍隊、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黨的“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和“德才兼備”的干部原則是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
“任人唯賢”是指“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
“德才兼備”是指提拔干部的兩個條件:
(A)政治立場的堅定,不是投機家,不是空頭革命家(有‘德’)。
(B)工作的能力(有‘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針對黨和國家干部隊伍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實際情況,鄧小平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四化”方針。進入新的世紀,江澤民又提出了“努力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主張,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理論。
6、什么是黨的“四個服從”紀律要求?
“四個服從”是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黨的紀律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先提出來的。
它的具體內容是: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四個服從既反映了民主,又體現了集中,是黨內生活秩序的總概括,是正確處理黨內各種關系的基本準則,其實質是少數服從多數,其核心是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七大以后的歷屆黨的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都強調了這一組織紀律原則,并不斷加以補充、發展和完善。
7、什么是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8、什么是“雙百”、“二為”方針?
“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符合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技興旺的方針。
“二為”是指文學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工農兵、知識分子、干部和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人們服務。社會主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為人民服務,“二為”方針并不限制藝術家的創作性,而是鼓勵文藝工作者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9、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并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在宏觀調控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10、什么是“三農”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3/4。解決好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這”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得眼光向內,解決內需問題。解決內需問題就是解決了中國的發展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