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電網廣東韶關新豐供電局團隊走進東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仿生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近距離探訪雙方聯合研發的“管道檢測智能機器蛇”,標志著電纜管道智能運維邁出關鍵一步。此次走訪也是“雙百行動”校企聯動研究成果的生動展現。

打破空間限制 破解電纜“體檢難”困局
實驗室里,東莞理工學院“管道檢測智能機器蛇”研發團隊正在對樣機進行調試,“機器蛇”正穿梭于模擬管道和假山之間。通過模塊化設計,“機器蛇”可根據任務需求增減蛇身,完美適應各種復雜環境。

過去,供電的工程人員只能依靠一根硬塑料桿插進管道,以此來監測管道暢通情況,這種“體檢”方式大多依靠工程人員的經驗,準確性不足,若遇到堵塞情況等,還得重復開挖判斷,費時費力。

為了解決基層需求、保證設備實用性,東莞理工學院也曾多次到訪新豐,進行現場測試。

通過“機器蛇”搭載高清攝像頭,實現數據實時回傳,這猶如為運維人員裝上了“透視眼”。不僅能精準識別管道內的阻塞異物、管壁破損及壓潰變形等隱患,還解決了人工“體檢難”的痛點,擺脫了傳統剛性檢測設備的空間束縛。
加速技術落地 助力保供電質量提升
快裝快拆是“機器蛇”的一大亮點。在實驗室電腦上呈現的SolidWorks三維建模、DWG 工程圖格外引人注目。通過屏幕,“機器蛇”的“五臟六腑”的裝配過程被輪番呈現,每一處設計都指向“靈活”與“實用”。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攻堅,研發團隊也發現了地形適應能力更強、使設備更輕便的新型復合材料——柔性TPU材料。據了解,現在每條“蛇”(根據蛇身不同)的重量大概在1.5到2.5千克。

目前“機器蛇”樣機已完成300余次管道模擬測試,可爬行50米,續航1小時。盛夏來臨,正值用電高峰,這款針對150毫米直徑電纜管道檢測的“機器蛇”也已成功應用于保供電特巡工作中,有效滿足了基層電纜運維需求。

賦能新豐發展 展望智慧運維新圖景
新豐地處粵北山區,地下電纜管道多、分布地形雜,且極端天氣較多,傳統的人工檢測不僅效率低,還可能影響居民生活。在項目進度研討會上,雙方聚焦“機器蛇”的內部結構迭代更新、未來在實際應用場景等展開熱烈討論。

依托廣東省城市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中心、東莞市智能仿生機器人技術與系統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撐,研發團隊對于“機器蛇”的探索,不僅滿足于電纜運維,更希望能夠實現“一械多用”的設計初衷。

據介紹,該研發項目通過“項目制”培養模式,帶動3名研究生以及30余名學生參與核心技術研發,形成了“科研育人—產業應用—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環。
一條小小的“機器蛇”,為新豐電力運維鉆探了一條希望之路,既成為了“雙百行動”結對共建的生動實踐,也展現了科技創新賦能基層發展的巨大價值,為校企合作孵化創新成果注入強勁動能。(來源:山東線纜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