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在東北雪原平穩穿梭;南海深處,海上石油平臺輸油管道在高溫高壓下穩定運行……極端場景的背后離不開一項關鍵技術——電伴熱。
今年上半年,來自肥東的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了260℃的自限溫電伴熱帶產品的量產。7月22日,記者走進了“環瑞電熱”,了解其自主研發的“電伴熱”技術如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工業“保暖”的科創先鋒。“隱形支柱”電伴熱守護工業命脈
22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于肥東經開區的安徽環瑞電熱器材有限公司。在機器轟鳴的廠房內,一條條黑色“帶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應用電伴熱帶的產品
“這可不是普通的帶子,它們是我們環瑞電熱的‘明星產品’——高性能自限溫電伴熱帶,也是守護著開往東北復興號智能動車組供水系統的隱形衛士。”環瑞電熱創始人、董事長計成志介紹。何為電伴熱?“是指通過將電能轉化為熱能的間接加熱系統,本質上是用電能給設備‘穿棉襖’。”計成志解釋,該技術通過精準控溫,防止管道凍結、介質凝結,在石油化工、高鐵、基建等領域堪稱“隱形支柱”。計成志解釋,在石油化工行業,海上鉆井平臺的輸油管道若因低溫堵塞,可能引發停產事故;在高鐵領域,極寒地區的列車水箱、排水管若凍結,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即便是城市供暖管網,電伴熱也能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溫度損耗問題。”

合肥的環瑞電熱參與了中海油電伴熱系統
可以說,電伴熱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管道、設備保溫及防凍解決方案,在多個關鍵經濟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由于施工多采取隱蔽工程路徑,因此是名副其實的“隱形”支撐行業。
從“跟跑”到“領跑”的逆襲之路
“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外資企業采取技術封鎖、產品壟斷的市場策略,這也給國產電伴熱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提起創業初期,計成志感慨萬千。
破局的關鍵,始于2014年。當時國內同行普遍靠低價競爭,環瑞電熱卻率先沖出本土企業閉門造車的研發牢籠,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組建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投入重金研發。
“科學和產業第一次真正‘握手’。”計成志回憶,環瑞電熱緊貼市場,實現從單一產品銷售向涵蓋設計、生產、安裝、售后的EPC全流程服務模式轉型。通過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探索新服務模式,從此尋求新的商業機會和新的增長點。
2023年,環瑞電熱200℃高性能自限溫產品成功實現量產——這是電伴熱技術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更關鍵的突破出現在2025年。今年初,環瑞電熱又在260℃的自限溫產品上成功實現了量產——電伴熱技術水平已完全能夠比肩國際一流同行,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的跨越。
讓“中國智造”的印記遍布全球
硬核技術贏得了市場的認可。2023年,環瑞電熱成功中標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電伴熱材料框架招標項目;2025年,又成功中標中車集團“CRH380B型高寒動車組和時速350公里復興號智能配置動車組項目”……
不僅如此,在經過近20年的市場拓展,環瑞電熱已通過歐盟、法國等多地權威認證。
作為中國的企業代表,環瑞電熱已經為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優質的電伴熱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在國家推動關鍵領域國產化的政策背景下,環瑞電熱的進口替代契合“自主可控”戰略成為行業國產化典型案例。
“未來,我們還將在高端算法、國際認證方面嘗試進一步突破。”對此,計成志信心滿滿地表示,讓更多的關鍵領域用上“中國智造”是他們的目標。(合肥晚報 王峰 合肥臺 劉卉 王中 縣融媒體中心 李冬升 史超) |